英國《金融時報》7月31日文章,原題:了解中國的務實人工智能計劃 副題:美國在突破性創(chuàng)新方面具有優(yōu)勢,而中國在執(zhí)行方面表現出色 美國和中國有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人工智能(AI)生態(tài)系統。地緣政治緊張很容易讓人對兩國有相反的看法。中國的AI被認為“既落后于美國,又領先于美國”。事實上,美中實施的是截然不同的戰(zhàn)略。
自美國公司OpenAI推出聊天機器人以來,全世界都競相構建大語言模型。中國在這場競賽中受阻于兩個因素:無法獲得先進的美國芯片,這令中國的計算能力受限。OpenAI等正擴大其大模型規(guī)模,中國公司則須注重效率;中國公司還受到可訪問數據的限制。中國的“個人信息保護法”規(guī)定了嚴格的數據保護標準。這些限制意味著中國公司更有動力生產建立在較小語言模型上的AI服務。這些模型或許沒有大模型那么強大,但創(chuàng)建和運行成本更低。
中國的科技生態(tài)系統就是從這種實用主義出發(fā)。這意味著盡管美國的生態(tài)系統在突破性創(chuàng)新方面具有優(yōu)勢,但中國擅長執(zhí)行:找到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,擴大規(guī)模,并使應用經濟實惠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發(fā)布的生成式AI專利態(tài)勢報告顯示,2014年至2023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超過3.8萬件,美國為6276件。當然,專利并不等于突破。但中國的大量專利可轉化為更多產品。中國AI應用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電動汽車。中國公司或許不會生產出超人的AI,但“足夠好的”人車互動AI將先于其他地方在中國得到普及。
中國科技行業(yè)常被認為是由國家驅動的雄心支撐的巨擘。實際上,自身有效監(jiān)管和(外部)地緣政治限制意味著中國在某些領域擁有優(yōu)勢,同時在另一些領域奮力追趕。AI是世界上最具變革性的技術,中美都能為此作出貢獻。畢竟,人類面臨的最深遠挑戰(zhàn)——從應對氣候變化到治療癌癥——不是中國的也不是美國的,而是全世界的。(作者詹妮弗·斯科特)
香港《南華早報》8月1日文章,原題:盡管芯片供應受限,中國仍縮小與美國的人工智能差距 盡管無法獲得先進芯片,但中國正在縮小與美國在AI領域的差距。
中國科技公司努力創(chuàng)建自己的大語言模型。幾家中國公司已能將其AI生成視頻工具交到全球用戶手中。相比之下,位于舊金山的OpenAI雖然率先展示了此類功能,但其工具尚未廣泛普及。中企還推出開源模型,讓任何人都能建立自己的AI系統,從而為全球AI發(fā)展作出貢獻。(作者Ben Jiang,陳俊安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