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前天,是美國要求臺積電等半導體企業(yè)提交商業(yè)機密數據的最后期限日,臺積電“妥協(xié)”了,上交了數據,同時強調“一如既往地保護客戶的機密”。
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,為了強化對全球半導體產業(yè)鏈的掌控力,9月24日,美國商務部工業(yè)和安全局發(fā)布“半導體供應鏈風險公開征求意見”,要求臺積電、三星等在內的多家芯片相關企業(yè)交出被視為商業(yè)機密的庫存量、訂單、銷售記錄等數據,期限為11月8日。
雖說征求意見文件寫著“自愿”,不強制。但實際上,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“如果他們不愿意,我們的工具箱里還有其他方法(援引《國防生產法》或其他法律)……我希望我們不要走到那一步”。這番話可謂政治威脅。
美國此舉被各國網友斥責為“強盜邏輯”“吃相難看”,是搞數據勒索。
根據美國商務信息,臺積電、臺聯(lián)電、高塔、美光、日月光、西部數據、環(huán)球晶圓等多家企業(yè)已提交數據,部分文件涉及機密不對外公開。
昨天,據韓聯(lián)社報道,市場份額僅次于臺積電的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商三星在最后時刻“投降”,提交了半導體供應鏈數據,不包括客戶信息等敏感信息。三星方面稱,依據合同保密條款,客戶信息不能對外公開,因此在與美國商務部進行協(xié)商后將其省略。
而此前,三星還是拒絕的態(tài)度,三星有關人士表示,與美國共享數據將會極大削弱韓國芯片制造商的價格談判能力。
2
美國搜集各家芯片公司的商業(yè)機密,目的何在?
外界普遍猜測美國可能將臺積電、三星等公司的商業(yè)機密數據告知美國自己的半導體廠商英特爾,以扶持本國企業(yè)。
這跟當前美國的半導體產業(yè)困境有關。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(yè)協(xié)會(SIA)數據,全球75%的半導體產能集中在東亞。美國半導體制造產能在全球的份額,從1990年的37%一直下滑,跌到了如今的12%。
據該協(xié)會估計,未來只有6%的全球生產中心將設在美國。與之相對的,未來十年,中國大陸預計將增加約40%的產能,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基地。
為此,美國試圖將更多芯片生產轉移到本土。其中,臺積電就是美國半導體制造本土化的支持者之一,不過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承認,建廠為“政治驅動”,因為其成本遠高于臺積電預期,美國建新廠的成本將比中國大陸高出37%至50%。
美國的這一舉動在半導體教父、臺積電創(chuàng)始人張忠謀看來,難以重回榮光。
10月26日,張忠謀公開表示,臺灣半導體制造業(yè)未來仍相當有競爭力,至于美國推動半導體產業(yè)本地化制造,不可能成功。就算花上百億美元在美國重建半導體供應鏈,最后仍然會發(fā)現成本太高,缺乏競爭力。
但顯然美國不會輕易放棄,繼續(xù)“作妖”,包括這次伸手向多家半導體企業(yè)索要機密數據。
其中,備受關注的是臺積電,它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,據行業(yè)分析機構集邦咨詢統(tǒng)計,今年第二季度,臺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份額高達52.9%。
更關鍵的是,半導體行業(yè)是美國政府遏制中國高科技崛起的“核武器”,而臺積電恰好被推到了大國博弈的刀尖之上。
3
問題來了,臺積電的妥協(xié)意味著什么?美國引發(fā)的半導體產業(yè)戰(zhàn)局有解嗎?下面,就來看看大頭的分析。
這兩年,被頂在中美科技戰(zhàn)最前沿的除了華為,就是臺積電。尤其是2020年以來持續(xù)的芯片短缺現象,以及歐美政客針對中國臺灣使出的各種伎倆,更將臺積電推向大國政治博弈的刀尖之上。
美國高新技術曾經的成功,是遵循了技術發(fā)展的內在邏輯,順應了市場和創(chuàng)新的規(guī)律。今天,美國政府幻想以政治力量強行改變半導體行業(yè)的市場趨勢和全球格局,而歷史不會以其意志為轉移。
移動互聯(lián)網浪潮以后,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市場,成為全球半導體的主導性驅動力量,也引領了全球半導體行業(yè)的格局之變。
當今引領全球半導體產業(yè)的臺積電和英偉達,是由張忠謀和黃仁勛兩位華人締造,創(chuàng)造AMD逆襲奇跡的蘇姿豐也是華人。
看似偶然的故事背后,有著歷史的必然性。2020年開始,亞洲網民數量突破25億,已經占據全球網民的半壁江山。而在決定未來網民增量的近30億全球未上網人口中,有近60%在亞洲。
半導體行業(yè)是美國政府遏制中國高科技崛起的“核武器”,臺積電首當其沖。為了實現其戰(zhàn)略目的,美國政府可謂不遺余力,“胡蘿卜”和“大棒”雙管齊下。
一方面通過政府補貼吸引半導體企業(yè)在美國建廠,一方面通過政治影響力不斷施壓,要將中國半導體壓制在落后美國“兩代”的區(qū)間。當然,迄今效果并不理想。
處于歷史夾縫和漩渦中的臺積電,也面臨歷史性的抉擇。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,強化自己的競爭優(yōu)勢,實現商業(yè)利益最大化,顯然是企業(yè)的最優(yōu)選擇。進一步延緩大陸半導體產業(yè)的崛起,顯然也契合臺積電的戰(zhàn)略目標。
但是,大陸市場是臺積電最大的收入來源,也是未來最大的增長點所在。所以,臺積電時而得就著美國政府的指揮棒順水推舟,時而也得擺出“竇娥”的姿態(tài)。
面對美國方面關于提交“商業(yè)機密”的要求,臺積電最可能的辦法就是,該給美國政府的數據如數呈交,但是,有可能隱去具體的客戶名稱等,以達到“兩邊各表”“兩全其美”。
在技術和市場大潮面前,美國政府顯然不會甘心輕易放棄努力,還會進一步抱定“人定勝天”的政治意志,強化對中國高科技的遏制。臺積電也會立足自身的利益,見機行事打好自己的太極拳。
全球半導體的政治力量與市場力量攪和在一起,挺亂,相當亂,但是底層的邏輯,長遠的趨勢,技術與市場的本質,終究決定未來。
中國半導體產業(yè),只有放下幻想,腳踏實地,再苦再難,別無選擇。無路可走就是勝利之路。
刀鋒上行走的臺積電,左右逢源的游戲可否長久?以政治為武器,或者被政治力量所用,最終都會在市場上付出代價。
美國此舉,短期因素是當下全球缺芯的大背景,長期看,本質上是個政治問題。
這與美國政壇和社會各界近年來就所謂“戰(zhàn)略產業(yè)”形成的政治輿論氛圍有關。過去,美國歷來強調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,反對政府制定任何產業(yè)政策。
近年來,隨著與中國等國的競爭日趨白熱化,通過制定產業(yè)政策、采取保護性措施來維護美國未來的“競爭優(yōu)勢”,似乎已經成為美國上下的一種共識,而民主黨的上臺執(zhí)政則更加強化了這一認知。
為此,美國覺得應該加碼半導體等“戰(zhàn)略產業(yè)”的“本土化制造”,保證“芯片安全”。而要實現這一目標,自然首先要對全球半導體產業(yè)鏈進行摸底,準確掌握各方面的信息。
所以說,這只是第一步。
關鍵在于,現在還不清楚美國政府未來打算如何制定關于芯片的“產業(yè)政策”,因此我們暫時還比較難判斷這件事情對臺積電以及其他中國企業(yè)會產生怎樣的影響。多大的影響。
本質上,這是一個政治問題。每隔一段時間,美國國內就會產生一陣關于競爭對手“碾壓美國”的集體性情緒失衡。上一次是30多年前,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末對“日本制造”的恐慌,對象主要是家電電子制造等產業(yè)。這一次的對象是中國,芯片、新能源等產業(yè)。
目前來看,這一輪也許還要持續(xù)一段時間。歸根結底還是要在政治上達成新的平衡。
作者 | 李夢清|當值編輯 | 武新月
責任編輯 |何夢飛| 主編 |鄭媛眉| 圖源|視覺中國